知怀化

乡镇介绍 风俗文化 名人名企 休闲农庄 怀化果园 怀化景点

靖州县名人-魏了翁

浏览数:3386

发布日期:2020-04-10  
核心提示:靖州县名人-魏了翁魏了翁,字华父,号鹤山,邛(qiong)州蒲江(今四川省蒲江)人。生于南宋淳熙五年(1178)。庆元五年(1199年)中进士,授签书剑南节度判官。在蜀为官17年,入朝升兵部郎中。
靖州县名人-魏了翁

魏了翁,字华父,号鹤山,邛(qiong)州蒲江(今四川省蒲江)人。生于南宋淳熙五年(1178)。庆元五年(1199年)中进士,授签书剑南节度判官。在蜀为官17年,入朝升兵部郎中。宝庆元年(1225)擢升工部侍郎。他为官清廉,敢于直言,不为权势所屈。当时权臣史弥远为相,欲网罗魏为党羽,被严词拒绝。史怀恨在心,借故弹劾魏“欺世盗名”、“朋党谤国”,诏降三级,远谪靖州。

魏至靖州后,见靖地处边陲,文化落后,便在州治之北纯福坡(今城北鹤山)上创建鹤山书院,开门授徒。魏满腹经纶,常识渊博,蜚声湖湘,不但州人踊跃从学,江浙学子亦名前来求教。魏为开发靖州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魏还率学生于书院左侧辟芙蓉洲为游息之地。洲内遍植芙蓉,夏秋季节,芙蓉盛开,清风摇曳,香沁心脾,成为古靖州著名十景之一——芙蓉别渚。

魏在靖州7年,除讲学外,还著书立说,笔耕不辍,所著之《九经要义》、《鹤山全集》等几百余篇,订定精密。绍定四年(1231),魏复工部侍郎职。绍定六年,史弥远死,魏以代理礼部尚书身份还朝,最后以资政殿大学士资格退休。嘉熙元年(1237)病逝,享年59岁。朝廷赠太傅衔,谥“文靖”累赠秦国公。

曾经读过这样一首词,“村村箫鼓家家笛??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

从这短短二十一个字中,村子里挨家挨户的敲鼓鸣笛,爷爷孙儿相互搀扶寻觅春色,行商坐贾、农民等不同行业的人各行其是、争取丰收的农村生活景况便跃然于眼前,这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场景来自于800 多年前的南宋时期,作者是当时位极人臣、逝后被请入“孔庙”的南宋理学大家魏了翁。

作为宋代少有的大儒之一,来自四川蒲江的魏了翁因对朱熹理学的思辨性吸收和创新性阐发而备受世人推崇。在其一生中,不论是成长求学、从政为官抑或是钻研学问、著书立说,都将创新创造的精神一以贯之进行实践,可以说,魏了翁的一生就是天府文化的精神典范。

800多年后的今天,为纪念魏了翁诞辰840周年,蒲江县举行了“天府文化与魏了翁——纪念魏了翁诞辰840周年学术交流会”等系列活动以纪念这位宋代大儒、巴蜀大家,同时站在新时代,深入思考“天府文化”的发展内涵。

神童 来自蒲江

要想领悟魏了翁对“创新创造”这一天府文化精神内涵的阐发,首先,需要认识这位800 年前的南宋大儒。

魏了翁的传说在他的家乡蒲江广为流传,从小跟着兄长初入学堂,在同龄人还沉醉于田野追逐打闹时,他就已有了一幅“小大人”的模样,行事说话非常成熟,且具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宋史?魏了翁传》中写道:“年数岁从诸兄入学,俨如成人。少长,英悟绝出,日诵千余言,过目不再览,乡里称为神童。”可见这位宋代大儒是带着“神童”的光环一路成长的。

靖州县名人-魏了翁蒲江中学塑立的魏了翁铜像

在《宋史? 魏了翁传》中还提到了一个特别的故事,可以佐证他自幼天资聪慧——“年十五,著《韩愈论》,抑扬顿挫,有作者风。”韩愈乃“唐宋八大家”之首,不仅擅长作诗,更擅长撰写具有思辨意识和策论风格的文章,文章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因韩愈文章“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敢于讲真话,而写作手法上,又能突破传统,别开生面,所以自成风格,独树一帜。韩愈之后,历朝历代不少文人学者追随韩愈率真大胆、针砭时弊的风格,以文言志,便有很多《韩愈论》风格的文章,但能够得到官方史书评价“有作者风”的,目前只魏了翁一人。

直臣 发言真率

魏了翁于15岁写出“有作者风”的《韩舆论》时,就在胸中埋下“创新”的种子,他终其一生践行着“发言真率,无所畏避”的精神。

庆元五年,其时国家正忌讳谈论道学,但魏了翁在策论中专门谈及道学理论及如何为今所用,相当大胆和冒险。可喜的是,魏了翁进士及第,随后被授予佥书剑南西川节度判官厅公事一职。嘉泰二年,征召为国子正,随后改任武学博士。开禧元年,在学士院面试。那时,韩侂胄当权,正策划开拓边疆巩固自己的地位,全国上下虽然忧虑,但没人敢说话。这时,“发言真率”的魏了翁站了出来,他直言道:“国家纲纪还没建立,重大政策也没订立,苟且偷安,边防废弛,财用耗竭凋敝,人才疲弱,而民间百姓喧哗纷乱,都说将有大举北伐的行动,人情骚动不安,担心和疑虑政令出错。金国土地广阔,势力强盛,不可能猝然把它消灭,我们没有能够战胜敌人的实力。何不赶紧在内部整顿,暂时避免对外战争,不然的话,倾全国人力财力,孤注一掷,宗庙社稷的存亡都取决于此次行动,不可轻视啊。”此番言论一出,朝野震惊,随后更是遭到弹劾,仕途之路急转直下,不过,魏了翁却视之为责任所在。

大儒 自成一派

魏了翁的仕途生涯,如此“发言真率,无所畏避”的时刻不可谓不多,但真正敢于“创新”、敢于不流俗套的精神更体现在治学上。宋代崇尚“程朱理学”,他却敢于思辨、扬弃和革新。虽然推崇朱熹理学,却带着批判性思维,时常怀疑朱熹注解的各种经书要义在现实中是否完全可靠。彼时是王阳明“心学”开山之时,魏了翁对心学进行思考,提出“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已又为天地之太极”,强调“存天理”之外,还有“心”的作用,很多思想主张与宋明两代“心学”的开山之祖——“象山先生”陆九渊相似。

在主张把心学融入程朱理学的过程中,魏了翁践行“创新创造”精神,留下大量典籍——一百零九卷《鹤山全集》便是经典之作,并创办“鹤山书院”以布道讲学。

清代著名学者纪晓岚形容:“南来之衰,学派变为门户,诗派变为江湖,了翁独穷经学古,自成一家。”魏了翁创造性地把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相结合,自成一派,而这个派别的主要思想则在位于蒲江的鹤山书院得到了传播与发扬。

蒲江鹤山书院旧址

公元1210年,宋嘉定年间,魏了翁回到蒲江,在白鹤山下创办鹤山书院,开始了十余年的讲学生涯,全国各地学士争相前往求教。鹤山书院在嘉定三年( 公元1210) 春建成时,准备参加秋试的家乡学子正好缺少讲习所,于是,魏了翁把他们作为书院第一批学生,召来授业。学子们在鹤山书院学习了大半年后便去参加省试,取得非常好的成绩,十个当中就中了八个,被邻里称赞。但魏了翁并不以记览文词以通过科举而获取利禄为然,虽然科举表现优异,却认为对时下年轻人而言,奠定思想独立性与深度更为重要。这一主张直到如今也备受推崇,所以在蒲江中学一进校门的地方就能看见魏了翁雕像,以鼓励当代学生。

鹤山书院建成后,除居官在外的时间,魏了翁前后两次主教书院,约四年半时间,主要教授包括《三礼》在内的儒家经典和朱熹之书,并力图端正学者的求学态度。此外,魏了翁在被贬至湖南靖州期间,也不忘兴学,创办了现在湖南怀化市境内最早的书院——鹤山书院,对儒家诸经义疏进行重新编校,在治经学上下功夫,从而提出独具特色的经学思想。《九经要义》《周易集义》《古今考》等重要著作都于此期间写成,所以有史书这样记载他在靖州的办学成就:“了翁以起居舍人论事,忤史弥远,谪靖州,筑鹤山书院,杜门六载,著《五经要略》。”因为独特且具影响的思想体系,一些学者便慕名请教,让他享有“南方共宗鹤山老”的盛誉。

四川蒲江与湖南靖州签订魏了翁鹤山书院文化合作协议

不仅仅在蒲江与靖州,在江苏苏州、四川泸州、四川眉山、四川邛崃等地,均能找到“鹤山书院”遗址,由此可见,魏了翁不遗余力治学办学的理想与情怀。

思想之光 照向未来

魏了翁在世时,时人常将其与另一位著名理学家——“西山先生”真德秀并提,真德秀与魏了翁二人在确立理学正统地位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被后世铭记。然而,魏了翁在继承和发扬理学过程中的“创新创造”精神让其获得不一般的评价与声誉。

明末清初思想家、经学家、史学家,被称为“海内三大鸿儒”之一的黄宗羲如此说道:“鹤山之卓荦,非西山之依门傍户所能及。两家学术虽同出于考亭,而鹤山识力横绝,真所谓卓荦观群书者;西山则倚门傍户,不敢自出一头地,盖墨守之而已。”对于真德秀,黄宗羲认为是“倚门傍户”,也就是严守着朱熹理学那一套理论,紧紧地追随大家,而谈到魏了翁,他则用了“识力横绝”来形容,赞许他不墨守成规,在创造精神上更高一头。

魏了翁在《答周监酒》一文中说:“见得向来多看先儒解说,不如一一从圣经看来,盖不到地头亲自涉历一番,终是见得不真;又非一一精体实践,则徒为谈辩文乘之资耳。来书乃谓只须祖述朱文公诸书。文公诸书读之久矣,正缘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这正是魏了翁在800多年前所倡导的打破常规、创新创造、求真探索的精神写照。

今天,魏了翁其人其事已成为经传典籍藏于历史的浩渺烟波之中,但这位中国历史上的大儒,巴蜀历史上的思想大家所发扬的精神,却能够成为我们今天发展天府文化的一个最真切的典范,一束创新创造的思想之光,从八个世纪之前途经当下,照向未来。

 
  • 知怀化官方公众号关注后天天有料

  • 知怀化微信小程序旅游,美食,特产,快捷、方便、贴心

0相关评论

随机推荐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推荐新闻资讯